阿爾茨海默氏病是癡呆癥最常見的病因,以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神經bing理學家阿洛伊修斯·阿爾茨海默博士的名字命名。 1 1901 年,阿爾茨海默氏博士在法蘭克福精神病院觀察了一位名叫奧古斯特·德特 (Auguste Deter) 的 51 歲女性患者,并描述其患有一種奇特的疾病。大腦皮層疾病與癡呆有關。德特夫人后來成為第一個被診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 1906 年她走后,阿爾茨海默博士對她的大腦進行了研究,并發(fā)現了淀粉樣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這些大腦異常成為阿爾茨海默病的兩個病理標志:
1.含有β淀粉樣蛋白(也稱為Abeta或β淀粉樣蛋白)的神經炎斑塊
2. 含有過度磷酸化 tau 蛋白聚集體的神經原纖維纏結。
Tau 蛋白聚集體也稱為 tau 蛋白配對螺旋絲 (PHF)。 PHF 除了阿爾茨海默病有,也見于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結節(jié)性硬化癥和鉛性腦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與認知技能惡化、行為改變和日常生活技能喪失相關。大腦皮層wei縮,大腦各個部位(包括顳葉皮層和海馬體)形成斑塊和纏結。隨之而來的是神經元的損失,導致神經遞質(例如乙酰膽堿)水平降低,而乙酰膽堿對于學習和形成記憶至關重要。認知功能和記憶的逐漸喪失分為七個階段。3
阿爾茨海默病的基本病理原因和機制仍有待充分闡明。例如,我們不了解大腦中β淀粉樣蛋白沉積導致形成斑塊的β淀粉樣蛋白肽塊或神經原纖維纏結形成的確切機制。此外,關于斑塊或纏結是否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原因,或者其中之一是否具有更多的外圍作用,仍然存在爭議。
人們提出了 許多假設1來幫助闡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fā)病機制,包括:
1.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
2. 線粒體級聯假說
3.Tau假說
淀粉樣蛋白 β 42 (abeta42) 肽的積累和沉積到神經炎斑塊中是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中阿爾茨海默病的基本病理學。 Abeta42 肽由淀粉樣前體蛋白 (APP) 通過 β 分泌酶和 γ 分泌酶連續(xù)裂解而形成。 Abeta42 肽不溶,會快速聚集形成寡聚體、原纖維和原纖維,從而形成神經炎淀粉樣蛋白斑。
斑塊會引起氧化損傷和炎癥,導致神經元細胞死亡。一些家族遺傳形式的阿爾茨海默病的 APP 基因存在病原體突變,會增加 Abeta42 斑塊形成的風險。在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中,tau 蛋白的過度磷酸化和隨后的 tau 聚集體的形成被認為是繼發(fā)于淀粉樣蛋白沉積的。
患有唐氏綜合癥的人有早發(fā)阿爾茨海默氏病的風險,為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 APP 基因位于 21 號染色體上,患有唐氏綜合癥的人有一條額外的 21 號染色體。大多數唐氏綜合癥患者到了 40 多歲時,都具有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征、β 淀粉樣斑塊和 tau 蛋白纏結。許多(但不是全部)患有唐氏綜合癥的人會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他們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較高,被認為與 21 號染色體的額外拷貝有關,這會導致大腦中 APP 的產生和積累增加。
線粒體級聯假說的前提是線粒體生物能量功能受損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這一假設提出,線粒體處理活性氧(ROS)等自由基的能力降低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起始步驟。
tau 假說源于對淀粉樣蛋白沉積水平與認知能力下降程度之間缺乏相關性的觀察。此外,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并不能充分解釋阿爾茨海默病的散發(fā)病例。 tau 假說提出,tau 沉積和含有 tau 聚集體的神經原纖維纏結的形成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基本病理,其次是淀粉樣蛋白沉積。
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癡呆癥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全球范圍內的人口老齡化和壽命的延長使得人們需要更好地了解癡呆癥的病理學和機制,以期減輕這種疾病。盡管年齡是罹患癡呆癥的最大風險因素,但癡呆癥并不是衰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他因素包括遺傳、病史和生活方式因素。
市售即用型試劑的不斷增加對于推動癡呆癥研究至關重要。 MyBioSource 是一家全球研究試劑公司,為研究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癡呆癥提供廣泛的產品組合。產品包括 ELISA 和 CLIA 檢測、抗體、重組蛋白以及來自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組織微陣列和基因組 DNA。
用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產品:
人磷酸化 Tau (PT) ELISA 試劑盒(目錄號 #MBS9343770)
人類 β 淀粉樣蛋白 (Abeta42) CLIA 試劑盒(目錄號 #MBS2533168)
人 β 淀粉樣前體蛋白 (betaAPP),ELISA 試劑盒(產品目錄號 #MBS269761)
β 淀粉樣蛋白多克隆抗體對(目錄號 #MBS7041908)
重組人 β 淀粉樣蛋白(目錄號 #MBS960834)
阿爾茨海默病,腦組織微陣列(目錄號#MBS639489)
阿爾茨海默病,腦基因組 DNA(目錄號 #MBS654365)